后期的李秀成为何无法挽救失败?

2024-05-19 01:04

1. 后期的李秀成为何无法挽救失败?

李秀成虽然才能出众,但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军事统帅。其战略眼光和政治远见甚差。
比如陈玉成西征到了关键时刻,坐拥数十万大军的李秀成只要出手相助,则西征可成。即使无法改变历史,也可以将太平天国的覆亡推迟数年时间。可是李秀成觉得西征没有利益,竟然转头去攻略富庶的江浙地区,导致陈玉成孤立无援兵败身死。太平天国的两根擎天柱已去其一,而李秀成最后也独木难支,未能挽救太平天国。
而且自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相比,已经从全方位开始落后。虽然也出现了打破江南大营等胜利,但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全方位的落后根本不可能依靠单纯的军事胜利来解决。

后期的李秀成为何无法挽救失败?

2. 后期的李秀成为何无法挽救失败

这个问题包含在太平天国为何会失败这一大问题内。先说太平天国失败,大概来说有以下几点。
1 天京事变   内部矛盾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的士气,导致人心涣散,领导层分崩离析。
2可以说是战略上的错误  也可以说是农民领袖们的偏安一隅与胸无大志   击破南京后,一鼓作气北伐,清庭极有可能在劫难逃,可是太平军却只是派出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孤军深入,必然失败
3外交上 列强在一开始持中立态度看待这场农民起义,可是当洪秀全等毫无外交意识的领袖们放弃争取外国支持,并作出比清庭更加损害上海贸易的举措时,最终列强站在了清庭这边。
所以看来李秀成的努力早已注定失败,因为在后期,太平军民心向背,在外交,兵力等方面越来越被动,若不是清廷下令通缉所有参加革命的人,恐怕太平军早已溃不成军。

3. 李秀的主要成就

李秀在宁州任职期间,能做到“州民安肃,海内清晏”,所统领五十八部夷族都很摄服,很得百姓的拥戴。

李秀的主要成就

4. 从各个角度,如何评价李秀成?

由李秀成被俘经过和自述所给予的评价

曾国荃非常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城,让他费了那
么大的力气,伤透了脑筋,吃够了苦头,才能把天京
攻下.这次李秀成被俘,曾国荃为解心头之气,狠狠
处罚李秀成.他要用尖刀和针锥狠刺,然后用刀一小
块,一小块地把李秀成的肉割下来,慢慢地把他折磨
死.

当他命人把李秀成带上来时,拿起针锥,像疯狗
一样冲向被五花大绑的李秀成,在他身上一阵猛刺,
一时流血简直像喷泉一样直向外飞溅,洒了一地!曾
国荃还不解恨,又喝令刽子手把李秀成的肉一片一片
地细割下来,李秀成满身血肉模糊,成了一块红通通,
血淋淋的肉团.但李秀成并没有被这酷刑吓倒,相反,
他挺起胸膛,威风凛凛地大喝曾国荃 :"曾国荃!交
战双方,各将士都为各方之主而战,你生什么气 而
且,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被你捉拿,也只是偶然的,
你就高兴得发了疯,你不觉得这有损曾家的大义吗 "
过了三天,曾国荃差人做了一个木笼,把李秀成
装在里面.1864年7月28日,曾国藩从安庆赶
到天京,亲自审问李秀成.后来他经过深谋远虑,决
定就在南京杀死李秀成,以免夜长梦多,但他却狡猾
地叫李秀成写一个供述,以便杀了他以后向朝廷有个
交代.

李秀成当时有两种打算,一种是当敌人用刀锥加
害于自己时,就慷慨壮烈地牺牲;另一种是,当敌人
放下刀俎时,就暗中跟随他们走一段路,伺机东山再
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李秀成深谙其中
真意.

所以,曾国藩叫他写供述,李秀成就认为这是他
实行第二选择的好机会.他忍耐,迁就于曾国藩,从
见曾国藩第二天就开始写自述,用委婉,曲折,甚至
巴结曾国藩的语气进行他的秘密计划.在炎热的夏天,
囚笼之中,为达到他的目的,李秀成争取时间拚命地
挥写,以每天七千字的惊人速度,去赶写这一部自述.
李秀成在写自述的第五天,曾国藩就与心腹赵烈
文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与商议,最后一致以李秀成"狡
猾多端"为借口,下决心把他杀害.

在李秀成写自述的第八天,曾国藩又亲自和李秀
成谈了一次话.李秀成在谈话中,借机劝曾国藩称帝
反清.曾国藩当时确有称帝之心,但他的顾虑太多,
并没有采纳李秀成的劝告.而在第二天下午,李秀成
还在赶写自述时,就把他拉出来杀了.李秀成在赴刑
场时,神色镇定自若,微笑着踏上刑场,并吟诗作词
十句,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精神和英雄气概!

李秀成自幼就受到忠,孝的教育,是个孝子,极
其孝顺他的母亲,每次有重大事情出去或出差在外,
凡是有可能,必定先辞别他的母亲.
再者,他出生雇农,久经革命锻炼.他一生忠心
耿耿,尽了他的"愚忠"之心.尤其是他没听取李世
贤兵谏他不要入天京城,而去天京哭着谏天王不要守
天京,弃城突围,天王不听.李秀成见天朝已无多大
希望了,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叫天王给他赐死,以
免日后落在清兵的手中.

当天京失陷时,他甚至连家中的老母都没去救,
而先将幼天王解救突围,足见其忠大过孝.而且在关
键时刻,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结果自己落了难.
还有在荒山逃难时,当地百姓叫他剃头避难,他硬是
不肯,严正表示 :"即使不幸落在敌人手里,也不过
是死罢了 ."从这一切事实中可见,在他的思想上,
是早已有献身革命事业的准备了.

早在他被俘虏受刑的当天晚上,曾国藩的心腹赵
烈文,劝李秀成投降时,李秀成表示 :"朋友之义,
不能逾越,更何况受其爵位 ."赵烈文又问他 :"现
在天京已经陷落,天下就要太平了,你以后有什么打
算 "" 死罢 !"但他还有后文 ,"顾虑到长江沿岸
都有原来的部将,能让我写信把他们遣散,以免彼此
再战,生灵涂炭,就已死而无憾了 ."从中可以看出,
他为能保存革命力量,做任何牺牲都无所谓!

李秀成在表现出他的坚定不移的革命立场的同时,
也有自己的打算.李秀成对当时的革命形势,有他自
己的看法.他认为,太平天国的前途还很有希望,军
事力量还很雄厚 ,广大人民还在拥护太平天国; 而
且清朝统治者内部,清朝与外国侵略者之间,都存在
着尖锐的矛盾,他们的联合只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即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他们的各自利益却不相同;再
者,现在幼天王已经脱险,太平天国几十万大军都在
长江两岸,问题只在于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领导者
来统领,就可以复兴太平天国,而他自己正是合适的
人选.另一方面,李秀成在他的思想意识里面,就已
深深地受到《东周列国志》 ,《三国演义》中叙述的
"勾践灭吴","姜维伪降"等历史故事的影响 . 现
在国破被俘,自己又是太平天国的军师,军队的最高
统帅,复兴太平天国已是责无旁贷了.所以,他决定
在敌人用武力时,自己就慷慨就义;当敌人用文的时,
只要有一线生机,即使忍辱负重,也要坚挺下去.
因此,在他写自述第八天熄灯之后,乘着曾国藩
又过来和他谈话之机,劝曾国藩称帝,自己假降曾国
藩,以苟且偷生,伺机重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当时
曾国藩掌握湘军,占有长江中下游广大地盘,湖南,
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到处都是他的士兵和战船.
而这些富庶的产粮省份的粮食和税银则源源不断地输
入他的金库.这强大的军事,物质的实力,曾几度使
清皇朝极怕曾国藩推翻他们的统治地位;并且,曾国
藩的党羽,亲信也企图拥他做皇帝,借机捞到好处.
当湘军攻下安庆时,曾国藩的心腹大将彭玉麟就试探
曾国藩说 :"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清
朝野史大观》第八卷.)曾国藩在他老家湘乡建书屋,
工匠做的上梁文就颂祝道 :"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
南京做皇帝 ."而曾国藩本人,则表示他自己不听李
秀成的劝告的原因不是"不敢 ", 而是"不肯".这
也说明了李秀成的计划并不算幻想.但是,曾国藩向
来是个老奸巨滑的反革命傀儡,考虑问题很多,又有
太多的顾虑,他和心腹赵烈文通过对李秀成的谈话和
观察他在过去的一切活动,两人一致认为李秀成狡猾
多端,阴谋诡计最多,所以曾国藩非但没有中计,反
而看穿了李秀成的如意算盘,决定趁早把李秀成解决
了,以免发生意外(如果把李秀成押解北京 ,不免在
途中遭到太平军的劫逃).

就在8月7日下午,当李秀成还在忙着写自述时,
曾国藩就派人通知他,当晚就要把他处死.李秀成仍
在写自述,一听到这件事,就停笔震惊了好一阵子,
知道自己全部的心思都白费了.镇静之后,他倒心平
如镜地准备去死,因为他已竭尽全力了.到晚上赴刑
场的时候,他仍"谈笑自若 ",像没事儿一样.行刑
前,他作词十句,词中叙述了他的忠诚之情,同时也
有称赞和感恩曾国藩的语意,这很大可能是李秀成的
另一目的,因为他在狱中,曾国藩来谈时,李秀成曾
向他提出三个条件,其中就有不要追杀太平军余部,
把他们遣散就够了.通过这最后歌颂曾国藩,就是防
止他改变对自己的许诺,以保存太平军的实力,这充
分体现了李秀成自始至终一直是对太平天国忠心耿耿
的.


李秀成被捕后,死前最大的遗产就是他的供述,
即《李秀成自述》。《自述》内容详尽 、 条理清楚。
文中内容几乎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过程。不仅包
括他所参加和组织的战事和其他事件,而且也记载了
一些由他作为旁观者的战事。但由于他作为太平天国
后期的主要将领,所以在这期间他所指挥的战事几乎
都是太平天国的重要战争。比如二破江北大营,三河
战役,二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常,第一次进攻上海,
第二次西征,进军浙江,第二次进攻上海,率军回救
天京(后期),苏州保卫战,天京保卫战等。

正因为他是参加者、领导组织者,他的记叙更具
真实性、可靠性。这为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提供了一份
朴实的礼物,弥补了太平天国史中的许多漏洞,减少
了研究中的许多弯路。

遗憾的是,李秀成在写自述时并没有查阅任何资
料,更没有时间进行详尽的思考,只是在自己的记忆
中,把一件一件事回忆出来。对于以前整天在戎马上
生活的他,不免遗忘某些细节,特别是一些日期,只
能有个大概的印象。所以书中某些地方的差错是不可
避免的。

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李秀成写《自述》所处的特
殊环境和他本人另有谋算,除了上述的记忆错误外,
还有些有意的歪曲和隐瞒。比如,他断定幼天王死在
乱军中,以消除曾国藩的疑心,不再追击幼天王,以
及有意讨好曾国藩,以期有朝一日能复兴太平天国等。
最为可惜的是 ,《李秀成自述》并没有完整地保留下
来,而被曾国藩作了删改,最后部分被曾国藩撕毁,
以至于某些史实的遗失和某些事实受到歪曲。如曾国
藩将《李秀成自述》原稿中“将原文盖印”真迹的涂
改和将天朝十误中的第十误全部涂改为“误不应专保
天京,扯动各处兵马 。”显然,这是曾国藩为了显耀
自己功劳的“杰作”。

尽管如此 ,《自述》原稿的大部分内容毕竟保留
下来。在近一个世纪后,曾国藩的曾孙在社会舆论的
压力下,终于于1963年在台湾影印公布。经过各
史学专家,特别是太平天国史学专家罗尔纲先生从影
印本的字迹、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翔实的考
证,证实是李秀成的真迹。

对于李秀成的评价,向来贬褒不一。笔者认为,
李秀成的一生功过皆有,而且功超于过。李秀成从青
年参加太平天国运动,从士兵到大将,到统帅,无不
表现出他的忠诚、勇敢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屡次战
斗中, 立下汗马功劳。 他领导的军队被英国人呤称
为“常胜军 ”,成为后期太平军的精华和天朝的支柱。
如果没有他这样的将才,能有这样的勇兵吗?

虽然他在用兵上有时不顾大局,偏于自私,但相
对于他的功劳来说,是次要的。如果说他被俘后在狱
中“变节”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那么,这丝毫不
会影响他的功劳。因为,即使他不“变节 ”,就能使
太平天国运动复兴吗?当然不会。毕竟他是坐在笼中
的人,一切最多只能是异想天开了。不过,从中国传
统的人格上来说,这种“变节”确实有碍于他的英雄
气概,给他自己脸上涂了黑。但其实这也只是鹦鹉学
舌,从小就开始对他影响的《东周列国志》, 在他死
前仍发生作用,可以说他的“变节”是因为《越王勾
践灭吴》陶冶所致。换个角度说,他的“变节”是他
的一种计谋,如果他能获得成功,苟且活着,那他将
寻找机会复兴太平天国,这也正表明了他的忠诚,为
太平天国事业殚精竭虑,费尽心机。

如果从长远的历史来看,李秀成的自述是一部很
好的太平天国战争史,并且,他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
的经验教训。摘其原文如下:

“计开天朝之失误有十: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
之大误。
二、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
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之败。
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
林凤祥,封燕王秦日纲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
败回。
四、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章在湘潭
全军败尽。
五、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
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疑忌,翼起猜心,将
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
六、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
有才情,不能保国而误。
七、误王不问政事。
八、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九、误国不用贤才。
十、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
而性命无涯 。”(选自《李秀成自述》。)

虽然他总结这十误(共有十一项)具有局限性,但
他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内总结出来,已着实不易,因为
任何事务都有个完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所需的是时
间,而李秀成正是缺乏这个,因此,对于他的局限性
是可以谅解的。但是他在总结中忽略了二次西征的失
败,正表明了他的具有自私性,这与他出身于农民,
及其所具有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

总之,李秀成的一生辉煌的成就使他成为战场上
的英雄,同时,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使人们也看
到他只是一个朴质、活灵灵的人,任何英雄只是一个
人,而不是神或上帝的创造物。让我们历史地、中肯
地评价他的一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的来说,李秀成也是一个改变历史的人物,他
的英名将永垂史册!

5. 李秀成的历史评价

梁启超极力推崇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并为之作传。《李鸿章》这本传记里有不少章节言及李秀成,一提及时即是一连串的好评:“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   论及当时李秀成的功绩则说:“故洪氏未叶,得以扬余烬簸浩劫,使官军疲于奔命,越六七载而后定者,皆秀成与陈玉成二人之力也。玉成纵横长江上游,起台飓于豫、皖、湘、鄂;秀成出没长江下口,激涛浪于苏、杭、常、扬。及玉成既死,而洪秀全所倚为柱石者,秀成一人而已。秀成既智勇绝人,且有大度,仁爱驭下,能得士心,故安庆虽克复,而下游糜烂滋甚。自曾军合围雨花台之后,而于江苏地方及金陵方面之各战。使李鸿章、曾国答费尽心力,以非常之巨价,仅购得战胜之荣誉者,惟李秀成之故。故语李鸿章者不可不知李秀成。”  写到李鸿章建功立勋,却在克复天京一节之末,以大篇幅对李秀成的诸多事迹赞不绝口:“李秀成真豪杰哉。当存亡危急之顷,满城上下,命在旦夕,犹能驱役健儿千数百,突围决战,几歼敌师。……及城已破,复能以爱马救幼主,而慷慨决死,有国亡与亡之志,推古之大臣儒将,何以过之,项羽之乌骓不逝,文山之漆室无灵,天耶,人耶?吾闻李秀成之去苏州也,苏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至其礼葬王有龄,优恤败将降卒,俨然有文明国战时公法之意焉。……使以秀成而处洪秀全之地位,则今日之域中,安知为谁家之天下耶!”  梁启超对忠王给予极高评价,这些评价甚至高于传记主角李鸿章本身:“李鸿章与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于本族,鸿章忠于本朝,一封忠王,一谥文忠,皆可以当之而无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让李鸿章,其一败一成,则天也。故吾求诸近世,欲以两人合传而毫无遗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杀赵景贤,礼葬王有龄,鸿章乃绐八王而骈戮之,此事盖犹有惭德矣。”  除此之外,梁启超言及《李秀成自述》,又直言感慨:“虽经官军删节,不能各传,而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焉。呜呼!刘兴骂项,成败论人,今日复谁肯为李秀成、扬伟业发幽光者?百年而后,自有定评,后之良史,岂有所私。”“试观忠王就地正法,中外尚哗然……(《洪福异闻》)”  “假仁假义,慈爱军民”(汤氏辑《鳅闻日记》)  中方敌对人士及媒体对李秀成及其自述观感态度摘录: 此贼甚狡。  《上海新报》:狡狯异常,身在囹圄,犹朦混大宪,为幼逆等漏网地步。  上海出版最早的报纸是《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由英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 )创办周刊。1864年7月1日,由于需要刊载的信息日多,报馆另出日报《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捷报》乃为增刊继续发行,每周六发行。《上海新报》为近代上海首份中文报纸。出版于1861年12月(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傅兰雅(John Fryer,英),林乐知(YoungJohn Allen,美)曾任主编。由英商字林洋行(North-ChinaHerald Office)印行。竞争不敌《北华捷报》中文版,1872年12月停刊。日人松野植之助(一云松野平三郎)於1890年再以此名创办《上海新报》於上海。初为周刊,1904 年改为日刊,并易名为《上海日报》。外方敌对人士及媒体对李秀成的观感评价:  [英]Bernard.M.Allen(伯纳特·M·艾伦)《戈登在中国》:  ……当戈登开炮猛轰,随即进攻壁垒森严的胸墙时,迎面对抗的并非慕王,而是万夫莫当的忠王本人!他率领三千精兵,一律身穿黄袍。战斗在前哨,由忠王亲自督军捍卫。戈登生平只有这一次在沙场上面对伟大的太平军统帅。事后他不得不承认:忠王冲锋时端的身先士卒,锐不可当。  [英](原籍美国,退休后入英籍)Hosea.Ballou.Morse(霍·巴·马士)《太平天国纪事——戈登捷奏》:  ……他是忠王——忠贞的王——太平事业的主心骨,他专程从无锡远道赶来研究苏州的局势并激励军兵防御的士气。我饶有兴味地打量着他。他体格健壮,显然身经百战才身居高位。他神色威严,身穿便服,仅仅佩戴一串精美的珍珠,别无其他饰物。  “常胜军”总指挥戈登:  如果你能有幸目睹忠王的风采,你就会相信,象他那样的人,注定会成功。不论抚台(李鸿章)、恭亲王还是别的满清王公贵族,在他面前都相形见绌。  ……他是叛军拥有的最勇敢的、最有才能的、最有创业精神的领袖。他比其他任何叛军首领打过更多的仗,而且常常是打得很卓越的。……他是唯一的一位死了值得惋惜的叛军领袖。  (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412,1864)英国政府翻译官阿拉巴斯德纪录访问李秀成在监狱里的情况:  “我不愿打扰他,便静静地进去,但某人招呼他,他就转头,遂站起来,用我的姓名向我祝贺。这时我不得不说几句,故只问他是否对我有什么要求。他回答说他唯一的希望于天。说此话好象几乎以快乐的声调,使我无意之中同情他。”  (1970年1月9日《文汇报》路易·艾黎书信),其中第3条提到:  ……阿拉伯斯特(即阿拉巴斯德)是最后一个见到李(秀成)的外国人,他是在南京认识李的。李对他说,他(指阿拉伯斯特)所看到的这个人(指李自己)是一个已经死了的人,李对他还可以利用剩下的一点时间来写一些有关起义的历史而感到高兴,因为所有在南京的档案都已经丢失。尽管他受到了残酷的虐待,但他仍然显得平静和镇定,保持着尊严。  你们的兄弟般的路易·艾黎  一九七八年八月四日于北戴河送忠王宝剑回中国的柯文南认为:“忠王在世最后几天所写并不是以‘乞命’为动机。……只有他愿意帮敌人打革命军才有保身的可能,而说他愿意走童容海的道路是没有根据的。……李秀成在生的最后几天由于忠君思想,宿命思想,爱民情操及实际情况,认为革命既然已经失败了,自己最后的责任只能是死前劝敌人允许他想尽一切办法解散太平天国的残军(无论是真情与否),避免继续流血,避免‘内乱外患’”——可见柯文南关注的不是李秀成真降伪降,抑或真降伪降的效果,而是强调,李秀成保护部众的目的,在自供中无疑是真实存在的。令柯文南茫然的是,即便中国的史学同仁认同他的看法,达成了对“李秀成的确想保护部众”这一事实的共识,可仍然对忠王李秀成的自述给予无情的批判。文革结束之后,这样的结论依然是主流,在历史教科书上,李秀成有幸被平反了一部分,但在晚节问题上,继续因自述问题维持污点评判。柯文南百思不解,不得不在他的史论中,写下了这么个追问句子:“这难道是很可耻的想法及行为吗?”源于不同价值观的争论,究竟是死节难,还是身在囹圄犹虑监牢外的众生更难,似乎不是无从讨论,无法得出答案的。对于贪恋生命的人而言,主动自杀当然更难一些,然而纵观忠王一生,谁都不能否认,李秀成并不是个怕死的人。可见这类“气节”的价值在于名声,因此也叫做“名节”。重名的癖好导致了对自裁者的赞赏,淹没了对坚忍者的崇敬,遂使得“引刀一快”高于一切艰辛筹谋。

李秀成的历史评价

6. 李秀成最后叛变革命了吗?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秀成被俘后投降曾国藩,还想鼓动曾国藩拥兵反叛清朝。就像蜀汉亡国后姜维用劝钟会反魏的方法复兴蜀国一样。只不过曾国藩不想反清,反而害怕李秀成劝自己反清的事情泄露出去之后会使自己遭到朝廷的猜忌,所以立刻就下令把李秀成处死。
 
 ---------------------------------------------------------------------------------------
 
 转贴
 
 《李秀成是真的投敌吗?》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的京城被攻破以后,李秀成保护天王幼子突破重围后,不幸被湘军俘虏。在囚室中,李秀成写了洋洋数万言的《自述》,供认自己参加太平天国的历程。以前的教科书都据此把李秀成说成是晚节不保的叛徒,有一个时期,还把他当作政治上的批判对象而大加鞑伐。不过,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这个《自述》的内容是否真实就值得怀疑。
 
  李秀成的自述完成之后,曾国藩命人删改誊抄一份上报军机处,而李秀成的亲笔原稿则被曾国藩私下保留了下来。那份誊抄的文本由九如堂刊刻行世,而被曾氏保留下来的原稿则深藏曾家密室,由曾国藩的后人保管,秘不示人。因为九如堂刻本“李秀成自述” 是经曾国藩删改过的,所以不足为据。而李秀成的原稿,除曾家后人外,谁也没有见到。长期以来,人们不禁猜测:李秀成的原稿里到底有哪些内容呢?曾国藩为什么要删改李秀成自述呢?莫非有不可告人之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猜测就是,李秀成可能在原稿里劝曾国藩反清,自己做皇帝。如著名的史学家孟森就猜测,李秀成“可能以种族之见动曾,其时 *** 已握实力,满人积威已替,不无动以取而代之说”。
 
  为了解开这一个谜,1944 年,在广西通志馆工作的吕集义先生千里迢迢来到湖南湘乡曾国藩老家,请求曾国藩后人把李秀成原稿拿出来看一看,以便和刊行本对照一下。曾氏后人先是左右推托,不肯出示。后来看到吕先生态度极为坚决,曾氏的兄弟姐妹几个商量了数天,最终还是把李秀成原稿这个祖传秘宝搬了出来,但是有个条件,只许在曾家藏书楼里看,不能带走。吕集义“为人狂喜”,连续两天对照着刊行本进行紧张的补抄、改正。在工作时,“曾氏兄弟轮流守在桌旁,跬步不离;每当休息、吃饭,则必将原稿携入内室,扃之匣笥,护惜有逾珍宝”。抄补完毕后,吕集义还拍摄了稿本的照片14页带了回来。
 
  九如堂刻本原有27,000多字,这次吕先生共补抄了5,000多字,合计33,000多字,并据此出版了《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校补本》。罗尔纲先生就是根据吕氏的校补本和这14张照片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考证著作《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吕集义和罗尔纲二人都认为曾家所藏李秀成原稿是真迹无疑。
 
  主要的理由是:
 
  第一,从笔迹上看,曾家所藏“原稿”是和李秀成的真迹是同出一人之手的。当时参加审讯李秀成的庞际云藏有李秀成亲笔答词28字(现藏上海市文管会)。罗尔纲先生花了很大的功夫,一字一句,一点一撇地拿 “原稿”和上述真迹相片对照,并且还征求了笔迹鉴定专家的意见,断定“原稿”是真品。
 
  第二,从内容上看,“原稿”将金田起义到天京陷落这14年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描述得非常清楚,很难想象会是曾国藩亲自捏造的。而且, “原稿”在称谓上多遵循太平天国的制度,也非曾国藩所能知道的。
 
  第三,“原稿”里用了很多李秀成家乡的方言,也决非曾国藩等人所能伪造出来的。吕、罗认为 “原稿”是真迹的观点在很长的时间里似乎成为定论。但是到了60年代初。曾家所藏的这批“原稿”在台湾的世界书局影印出版了(这个影印本的底子和吕集义所见的是一模一样的),这样,其他史学家才见到李秀成自述原稿的全貌。许多史学家由此提出了与罗尔纲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份“原稿”其实并不是李秀成的真迹,而是曾国藩伪造或删改后,让人模仿李秀成的笔迹炮制的。持这种观点的荣孟源先生所列的理由是:
 
  第一,根据其他史料,李秀成是每一天写若干页交给曾国藩的(共9天),按理说,每天写的最后一页一般总要空几行或几字,可 “原稿”上每一天都写满最后一页纸、最后一行字,这恐怕不是偶然的;
 
  第二,“原稿”的字数和记载的字数不等。据记载,李秀成共写了5万字,而“原稿”只有3.3万字。如果另外1万多字是被曾国藩撕毁了的,那么, “原稿”的内容应该是不相衔接的,然而, “原稿” 却是前后内容完全相连的;
 
  第三,“原稿”的用词该避讳的时候不避讳,不该避讳的地方却避讳了,如果偶尔笔误,可以理解,而“原稿”在这方面的笔误却多得离奇。除此之外,判定所谓 “原稿”不是李秀成真迹还有其他方面的理由,这里不再一一举出。但罗尔纲先生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荣先生并没有从笔迹鉴定等方面推翻他的论断,而笔迹鉴定是所有论据中最权威、最无可辩驳的。荣先生则认为,伪造笔迹古已有之,不足为证。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那么,“原稿”笔迹是否和李秀成真迹是同出一人之手呢?不妨让聪明的读者自己判断一下:问题是,即使“原稿”是李秀成的真迹,也还是不能判断李秀成是不是真的投降。对此,罗尔纲先生提出了李秀成“伪降”、 “施苦肉计”这一大胆假设。他的理由如下:
 
  其一,“原稿”露出最少12 处破绽。例如,反复表白写“自述” 是因感戴曾国藩兄弟的恩德;假造他与天王的不和而隐瞒天王对他的信任;虚构自己对清军的仁慈并且有意自污等等:这些可能是李秀成 “有所为而言”的,目的是要获得曾国藩的信任,以便相机行事。
 
  其二,“原稿”里隐瞒了最重要的真相,以便误导曾国藩,保存太平天国的残余力量。天京失陷以后,李秀成掩护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冲出重围,他是知道幼天王此时已经脱离了险境的。但李秀成故意说幼天王“十六岁幼童,自幼至长,并未奇(骑)过马,又未受过惊慌,九帅四方兵追,定言(然)被杀矣。”此外,李秀成还隐瞒了太平天国其他主力的动向,隐瞒了天京城内还藏有大量太平天国的金银财宝的事实。如果李秀成是真心投降,完全可以出卖这些信息以邀功,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干。
 
  其三,从李秀成一生中出色的功绩以及被俘后的英勇表现上推测,他不象是因为贪生怕死才投降的,一定是另有所图。
 
  其四,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李秀成的伪降是可行的和有前途的。
 
  曾国藩的湘军攻陷了天京后,力量变得空前的强大。而清朝的“中央军”已经被证明是不堪一击的。以曾国藩一时的力量,是完全有可能推翻满清,自立为皇帝的。曾国藩的手下也多有劝他反清的。据传,曾国藩的部下彭玉麟曾写密信给他,问“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曾面色立变,急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把信撕碎搓成团,吞下肚去。如此可以推测,李秀成也是有可能设计出一个深谋远虑的计划,先劝说曾国藩自立皇帝,然后再伺机恢复太平天国的事业。
 
  其五,曾国藩后人的口碑旁证了李秀成伪降是为了劝曾国藩推翻满清,自己做皇帝的。曾家所藏李秀成自述原稿中有一万多字被撕毁,这一万多字里都写了些什么呢?不禁让人怀疑里面可能就是李秀成劝说曾国藩反清的内容。对这样招引杀身之祸的东西,曾国藩当然要把它销毁得干干净净,以便死无对证。后来,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俞大缜向罗尔纲提供了这样一条重要的口碑:我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外孙女。
 
  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有一天,她在卧室内和家中少数几个人聊天,有人提起母亲出生的地方,说两江总督衙门就是现在的国民 *** ,过去是天王府。大概因为提到天王府,就提到了李秀成。大家随便闲谈。我没有注意具体内容,我已记不起了。事后母亲亲口对我说:‘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当时我没有认识到这句话的重要性,所以没有追问,现在万分后悔。几年后,我读了罗尔纲老先生所著《李秀成笺证》,才知道曾国藩把一部分李秀成的材料毁掉,再把母亲对我所讲的那句话联系起来,就恍然大悟李秀成的确是想学三国中的姜维(伪降)。俞教授还强调说,“我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决不说谎话的。”罗尔纲认为,曾广珊是有学问的妇女,不是一般的妇女,是不会作无稽之谈的。而且,她们是在自己家里谈自己家的事,决无任何的目的在内,所以是极为可信的。因此,这个口碑正是一条千真万确地证明李秀成想学三国时的姜维伪降曾国藩的铁证

7. 李秀成是一个怎样的人?

梁启超极力推崇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并为之作传。《李鸿章》这本传记里有不少章节言及李秀成,一提及时即是一连串的好评:“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
论及当时李秀成的功绩则说:“故洪氏未叶,得以扬余烬簸浩劫,使官军疲于奔命,越六七载而后定者,皆秀成与陈玉成二人之力也。玉成纵横长江上游,起台飓于豫、皖、湘、鄂;秀成出没长江下口,激涛浪于苏、杭、常、扬。及玉成既死,而洪秀全所倚为柱石者,秀成一人而已。秀成既智勇绝人,且有大度,仁爱驭下,能得士心,故安庆虽克复,而下游糜烂滋甚。自曾军合围雨花台之后,而于江苏地方及金陵方面之各战。使李鸿章、曾国答费尽心力,以非常之巨价,仅购得战胜之荣誉者,惟李秀成之故。故语李鸿章者不可不知李秀成。”
写到李鸿章建功立勋,却在克复天京一节之末,以大篇幅对李秀成的诸多事迹赞不绝口:“李秀成真豪杰哉。当存亡危急之顷,满城上下,命在旦夕,犹能驱役健儿千数百,突围决战,几歼敌师。……及城已破,复能以爱马救幼主,而慷慨决死,有国亡与亡之志,推古之大臣儒将,何以过之,项羽之乌骓不逝,文山之漆室无灵,天耶,人耶?吾闻李秀成之去苏州也,苏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至其礼葬王有龄,优恤败将降卒,俨然有文明国战时公法之意焉。……使以秀成而处洪秀全之地位,则今日之域中,安知为谁家之天下耶!”
梁启超对忠王给予极高评价,这些评价甚至高于传记主角李鸿章本身:“李鸿章与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于本族,鸿章忠于本朝,一封忠王,一谥文忠,皆可以当之而无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让李鸿章,其一败一成,则天也。故吾求诸近世,欲以两人合传而毫无遗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杀赵景贤,礼葬王有龄,鸿章乃绐八王而骈戮之,此事盖犹有惭德矣。”

李秀成是一个怎样的人?

8. 李秀成是如何死的?

王公玙通过查证“官书”及江西巡抚沈葆桢上报曾国藩时将“洪福真王”误为“洪福瑱”的文献载录,确认洪天贵福的玺文“洪福真王”中,“真王”二字由右向左书刻,导致沈葆桢、曾国藩的误识,足见李学富所述之真。李学富自称曾亲眼见到过来忠王府的天王和洪天贵福,对洪天贵福的好色无德极其反感等情况以及忠王府在清凉山下龙蟠里等细节的讲述,均与相关文献记录的史实无悖,更与沈懋良的《江南春梦笔记》所载完全相符:“幼逆(指洪天贵福)之好淫,无复人理,处子自十岁左右为所逼死者不可数计……”
“小王子”李学富说,天京城破之前一日,由于曾氏兄弟与李秀成达成默契,曾以运粮为名接应一股清军提前入城一事,也从洪仁玕的自述中得到印证:“除曾国藩在天京上游之战船外,尚有一队在下游出现……因我们反可藉彼等之力,而得米盐之接济也。”